12月有31日吗(12月13日 12.13的背景知识)

知源网 13 0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12月有31日吗,以及12月13日 12.13的背景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12月有31日吗(12月13日 12.13的背景知识)-第1张图片-知源网

一、12月13日是什么节日

1、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3、2020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同时开展的悼念纪念活动共6项。其中包括:举行下半旗仪式、南京市各区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组织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同步开展悼念活动、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举办“烛光祭”活动。

4、此外,“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约翰·拉贝专题展览、歌剧电影《拉贝日记》首映式、主题出版物新书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将在公祭日前后举办。

5、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国家公祭日

二、为什么把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

1、国家把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对南京的百姓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惨无人道的屠杀。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上升到国家层次,来缅怀被屠杀的百姓,不忘历史,继续前行,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团结,国家更加强大。

2、对于中华民族来说,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屈辱而又沉重,但不能忘却的日子。在这一天,日军侵略者攻破南京城(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军警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整整六个星期,我们有30多万的同胞死在了日军侵略者的刀枪下。甚至这些丧尽天良的侵略者冲到国际红十字会的区域内,进行屠杀。在那四十多天,我们的同胞不再是公民,而成为侵略者圈养的玩具,肆意玩弄,想杀就杀。更令人发指的是侵略者的官员居然比拼杀人数量的多少,百姓不再是百姓,就是蝼蚁。那四十多天,整个南京城被黑暗和恐怖笼罩,我们同胞的鲜血肆意地流在南京城的街道上。那四十多天,我们的同胞像是惊恐的小鸟,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哪里还有当初那个风华绝代金陵城的氛围,整个城市都是黑色和红色的。这些我们怎敢忘记?

3、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拒不承认这段历史,巧舌如簧地辩解,甚至蓄意改动教科书,否认这段历史。日本某些行政要员公然参拜靖国神社,那都是侵华战争中的甲级战犯,被某些右翼势力视为民族英雄,哪里是什么英雄,就是人间恶魔。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的民族就更要缅怀我们的先烈,在12月13日这一天,全国同胞们共同祭奠南京大屠杀的30万百姓。我们应该时刻记得那些苦难和屈辱,带着这些屈辱继续强大,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肩负的责任。

三、和平宣言冯亦同的写作背景

和平宣言冯亦同的写作背景如下:

其诗作《莫高窟写意》获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男儿岛》1996年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文学传记《徐志摩》2000年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

广播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1998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文艺论文《新诗:面对希望的挑战》、《鲁迅与中国现代诗歌》发表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所转载。

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齐声宣读的《和平宣言》也是冯亦同所写。《和平宣言》是他对南京遭受历史苦难的总结,也是人民群众“为了正义和子孙万代的幸福”发出的和平心声。

他说,“《和平宣言》就是以和平为主题的,我们要打动人心,我们要让人家去了解我们讲的这个和平发展时代的主题,实际上是千千万万人的呼喊。”去年12月12日晚,冯亦同还领诵,和青年学生一起在南京和平门“祈愿和平”,用声音守护这座城。

冯亦同出生于1941年,正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那场战争给他的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亦同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南京教书,过着安宁又幸福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战争爆发,他们举家逃回到老家扬州避难。很快,战火蔓延到了苏北,日本侵略者烧毁了老家祖屋,冯亦同的祖父也在逃难中,患上了肝炎,刚过六十岁就不幸去世。

战争造成的伤痛,在冯亦同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学毕业后,冯亦同留在了南京生活几十年,南京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和心灵家园。1937年南京这座城市遭遇的苦痛,以及对和平的呼唤,常常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他先后主编诗集《不屈的城墙》、出版个人诗集《紫金花》等。

1985年,冯亦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母亲与墙》:“伤心的母亲,变成了石头,再也不缩回她,已经伸出的手。四十年了,她还在寻觅自己的孩子,向过路每一个行人呼救……”

1997年和2014年,冯亦同又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创作了《江东门沉思》《江东门的钟声》两首诗,他在诗中写道:“江东门,谁说你只属于12.13这个日子。

每年八一五,是你敲响侵略者的丧钟!”冯亦同说,“每年12月13日敲响和平大钟,就是告诉我们,苦难的降临不能忘记;8月15日敲响的钟声,是我们胜利的声音,也是侵略者的丧钟。”

四、12.13的背景知识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设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各类藏品总量已达19.3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12月有31日吗和12月13日 12.13的背景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背景 知识 国家 公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