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夙夜在公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夙夜在公 夙夜在公体现了什么中华传统美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的美德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仁义忠孝诚信。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省都把儒家思想列为人文思想的基础。文化革命中大陆把儒家思想彻底否定了,甚至把伟大思想家孔子定为历史反革命,与阴谋家林彪硬扯在一起混为一谈。中国再不着手中国优良传统的教育,正规社会的伦理和道德就会丧失待尽。当然继承儒家思想是指它的精华部分,对于封建消极的部分予以过滤掉,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美德及优良传统已迫在眉睫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一引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相处上,中国人历来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中华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谦敬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孟子所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一盘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中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不骄不矜,戒骄戒躁。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强调,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也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就不能胜物。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始终强调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弘扬彰显人的道德精神,以崇高的道德境界来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性。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这是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三、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什么
1、“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仁爱”原则。
2、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官吏勤于政事。
3、例句::到内南京工作容,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唯有夙夜在公、尽心竭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4、出处:《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5、释义: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6、意思: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7、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
8、出自: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9、译文:勤于听政,为处理国事辛勤的工作。
10、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1、造句:他是封建政权的反动头子,可是在生活上却“宵衣旰食”,经常不吃肉。
12、近义词:夙夜不懈、握发吐哺、日理万机
四、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什么精神
1、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精神。释义: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2、在公:为公家办事。表示日夜操公事。《三国志.魏志.杜畿传.附子恕》:“今大臣亲奉明诏,给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晋.葛洪《抱朴子.百里》:“其能自效立,勉循清约,夙夜在公,以求众誉。”
3、《北史.裴骏等传.论》:“(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之古人,殆未之有。”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四:“丞相兴元忠宪王,入筹帷幄,出掌环卫,小心畏慎,夙夜在公,裕王甚器重之。”清.汪琬《送宋声求序》:“继自今以往,庶几夙夜在公,能遂不怠以止。”
4、《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5、《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今大臣亲奉明诏,给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6、《晋书刘毅传》: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
7、唐元稹《令狐楚等加阶制》:“端慎严恪,夙夜在公,按度悬衡,守而不失。”
关于夙夜在公体现了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夙夜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