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遗产旅游发展阶段和旅游养老的发展趋势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始于什么时候
简介:红色旅游是在2004年年底时正式提出的、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这包括了各个革命圣地。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将构成发展红色旅游的强大物质基础,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热点,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的: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把红色旅游进行规划实施。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纲要内容认为,发展红色旅游,是为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相关的景点。
3、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游击队抗日相关的景点。
4、与解放战争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景点。
5、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的主要事迹的景点。
红色旅游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2004至2007年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要达到15%左右,2008至2010年要达到18%左右。
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使其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效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其成为产品项目成熟、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密切结合、交通连接顺畅、选择性和适应性强,受广大旅游者普遍欢迎的热点旅游线。
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使80%以上达到国家旅游景区3A级以上标准,其中40%要达到4A级标准。到2007年,争取有5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到2010年,争取有8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
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和宣讲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规划期内普遍得到修缮。
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使其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二、地质旅游的发展历程
1、自从美国建立第一个热泉国家保留地开始,以地质遗迹为目的地的旅游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地发掘和开发一些风景秀丽或壮观的山地、岩洞等地质遗迹,满足人们对奇观异景的欣赏需求,推动了世界地质旅游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意义的地质旅游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地质遗迹历史久远,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人类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地质遗迹,并开始到这些地方进行游历、探险等活动,但主要还是以欣赏自然美景、休闲身心为主要目的,人们并不关注景观地的地质历史事件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景观开发本身只注重对有重要欣赏价值的景观进行开发和推介,解说系统对景观的地质来源背景和知识比较匮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的旅游经历,并没有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3、在最近30多年来,旅游已经经历一种从集中于高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和无产品差异化的大众旅游Fordist模式转换到集中于目的地保护的更谨慎、更小比例的旅游形式。真正的地质旅游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基于对那些景观优美而且特殊的、经常受到大众旅游威胁的地方的认知,特别是世界遗产的设立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扩大了人们对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的认知欲望,地质旅游活动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4、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措施等。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加保护。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委员国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加拿大的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国的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Islands)、埃塞俄比亚的塞米恩国家公园(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遗产在内的12个遗产地为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704项,自然遗产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大多数都含有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遗迹已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5、虽然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有两条标准是强调遗产地必须是重要地质事件遗存和过程的范例,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
6、上述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忧虑,成为推动地质遗产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活动的起因。l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1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0位地学家共同发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记忆权利国际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项目正式启动,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保护资金的问题,各国进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学部的组织下,开展了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向UNESCO总部呈交了最终报告,于2001年UNESCO执行局大会上作出“支持其成员国在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创建自然公园(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至此,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产的活动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认同。2000年,欧洲和中国于同年分别建起了欧洲地质公园网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UNESCO地学部正式颁发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总部评选出第一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欧洲17个,中国8个。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北京。
7、地质公园提出与建立之后,地质旅游在全世界开始真正受到重视和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和当地社区逐渐发现地质旅游带来的益处,各地纷纷成立了地质旅游联合会或机构,并通过电视、报刊和因特网宣传地质旅游,以支持向公众传递可利用的地质信息,如意大利地质旅游联合会(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质旅游网。目前,地质旅游在欧洲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活动,但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8、目前,世界地质旅游活动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1.国家公园成为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
10、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往往是这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游览胜地。如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峡谷两岸为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重叠而成的峭壁悬崖,蜿蜒曲折,绚丽非凡,是著名的地质旅游胜地;号称“琉森玻璃宫”、由古冰川侵蚀而成的石洞、石穴组成的瑞士冰川公园(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遗迹(包括阿尔卑斯山岩块—冰蘑、棕榈树化石、大象、恐龙化石等)以及模拟当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时期人类生活模型而驰名欧洲。中国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也十分丰富,如号称“天然化石博物馆”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具有重大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的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丰富的峨眉山龙门洞三叠系沉积相地层剖面,以及以大型断裂面、褶皱、构造岩等典型构造景观为特色的灌县—茂汶地区“地质十景”等,都是具有极大开发前景的地质旅游胜地。
11、2.世界遗产地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12、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项目现有911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为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世界自然遗产共有4项评价标准,其中,第Ⅷ项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物演化过程、地形发展中主要地质演变过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第Ⅶ项为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这两项标准均含有地质遗迹景观要素在内,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符合Ⅶ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124项,符合Ⅷ项标准的有78项,符合这两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55项。
13、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是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是伴随条件,景色秀丽是外观条件(刘红婴和王健民,2004)。在当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80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有144项遗产地旅游地质资源极为突出;在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有15项遗产地中旅游地质资源特别突出。这些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质遗迹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构成了具有杰出自然美的地域,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有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和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大峡谷国家公园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峡谷,其水平层次结构展示了20亿年来地球的地质学变迁;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为80个洞穴组成的喀斯特地形区;约塞米特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悬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碛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岗岩形态;猛犸洞穴国家公园(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长廊;澳大利亚的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滩构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岛与麦克康纳群岛(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亚南极唯一的活火山群岛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见的早期岛屿生态系统,波奴鲁鲁国家公园(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独特的圆锥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龙湾(HaLong Bay)有由1600个岛屿和小岛构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壮观海景;中国的黄山拥有奇特的花岗岩峰林结构和与之伴生的黄山奇松,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组成独特的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有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中有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和怒江(萨尔温江)在区域内并行奔腾途经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壮观景色等。由此可见,全球最为壮观、最为独特的峡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华、火山等地质旅游资源几乎都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地质旅游研究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4、世界遗产是经国际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高品位的遗产,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世界遗产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遗产旅游”,不仅获得高层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进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全方位接触,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恢复体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可以预见,“遗产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遗产生态旅游保护遗产地生态系统并尊重当地社区的完整,遗产科考旅游推动新发现,遗产寻根旅游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增进亲情等,“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是人类求取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伟,2001)。
15、3.形成了多层次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16、199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计划,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称。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其中中国24个,英国8个,意大利7个,德国5个,西班牙5个,日本4个,希腊4个,法国2个,葡萄牙2个,挪威2个,奥地利、伊朗、巴西、马来西亚、捷克共和国、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爱尔兰、芬兰、冰岛、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家各有1个。
17、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成立于2000年6月,由法国的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希腊的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德国的埃菲尔山地质公园和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发起成立。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来自15个欧盟国家的37个地质公园组成,由此促进了欧洲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欧洲地质旅游热潮。
18、1985年中国就有地质学家建议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但是启动步伐比较缓慢,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着手推动这一事业发展,至此,各地对于建立地质公园开始积极响应。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并于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同年底又评出了第二批33处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9年授予44处国家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共授予182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19、4.各系列相关地质旅游大会定期召开
20、从199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地质学会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进行学术和建设经验交流,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促进地质遗产地的交流,积极推进了世界各国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起,至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已举办四届;第一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Fremantle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10年4月在马来西亚成功举行;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每两年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轮流举行,目前已举办三届;自2001年在希腊莱斯沃斯举办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开始,欧洲地质公园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亚太地区第一届地质公园网络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在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地质公园成功召开,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网络会议于2009年在中国山东泰山成功举办。这些会议探讨了发展地质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未来的合作以及地质公园网络今后如何发展壮大。
21、5.各地成立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组织
22、在管理和宣传上,许多国家、地方政府、机构或社区成立专门的地质旅游合作联盟或组织,规范管理和推广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旅游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欧洲于2000年成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创建与保护地质遗产的中国,于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1年3月评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由此逐步开展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评比和建设管理。这些组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地质遗产,规范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支持环境教育、地球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及训练与发展、环境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当地居民认识地质遗产的价值,以便更好地积极参与地区文化的复兴。
三、旅游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遗产旅游发展阶段和旅游养老的发展趋势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