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志》是我国古代一部地方志书,成书于1894年,其中记载有盘陀西山社走水尪的传说。该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化价值。
走水尪的由来
据《漳浦县志》记载,走水尪最早是由盘陀西山社的村民供奉的。一次发生瘟疫,村民们求助于神灵,在神明指示下,他们制作了一个用竹条扎成的尪仔(神像),并将其称为走水尪。走水尪可以祛病除灾,保佑村民平安。
走水尪的外形
走水尪的外形与其他的神像有所不同,它是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草人。它的身上插着一把剑,手上还拿着一把扇子。蓑衣和斗笠象征着走水尪可以遮风挡雨,而剑和扇子则代表着它可以驱邪避灾。
走水尪的祭祀
走水尪的祭祀活动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村民们会带着香烛和供品来到西山社的祠堂,祈求走水尪保佑平安。祭祀仪式非常隆重,有踩街游神、过火仪式等环节。
走水尪的传说
关于走水尪的传说有很多。据说它曾经显灵救助过很多村民。有一次,村里发生了旱灾,村民们祈求走水尪,结果走水尪真的从天而降,带来了甘霖。还有一次,村里闹闹鬼,村民们害怕不已,走水尪便现身除妖,保护了村民。
走水尪的文化意义
走水尪的传说反映了漳浦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对自身安危的祈求。它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水尪的传说至今仍在漳浦县流传,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