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规划设计,森林旅游项目策划

知源网 9 0

其实森林旅游规划设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森林旅游项目策划,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森林旅游规划设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森林旅游规划设计,森林旅游项目策划-第1张图片-知源网

一、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的森林区域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商务会议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方式。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与脆弱性(承载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森林环境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重性(旅游、林下经济、加工)、增智性(科普价值)等特征。

资源依赖性强。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动植物资源、附存自然环境及相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资源型”旅游方式。

季节性强。全年总体呈金字塔状,5-8月份为旅游旺季,其中7月份游客做最多,其他月份依次递减。个别景区因受气候及主推产品影响游客会出现波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受夏季暴雨影响,游客主要集中在3-6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受季节气候影响冬季人多;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冰雪产品影响,冬季游客增多。

制约性强。森林旅游的基础在于森林及其附属资源,生态保护要求、区域位置偏远、地形地貌限制和管理体制约束等,注定了森林旅游发展在建设用地、游客承载量及游览方式等方面制约较多。

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和城市公园等;依据季节可分为春季踏青型、夏季避暑型、秋季观叶摘果型、冬季避寒型和冰雪型;依据地域承载空间可分为山岳型、山丘型、江河型、湖库型、平原型、沙地型、海滨型和海岛型;依据距城市距离可分为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和山野型;按规模可分为特大森林公园、大型森林公园、中型森林公园、小型森林公园、微型森林公园。

依据市场距离分为本地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本地市场多以日常游憩为主,反复性最强,消费能力最小,部分景区为核心市场,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市场多以周边城市周末和短假出游为主,距离短交通方便,是景区重要拓展市场,一般为周边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对突出的区域大中型城市,反复性强,消费能力较高,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上海、苏州,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成都,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昆明等;全国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最强。

依据消费能力分为区域基础市场、北上广深核心市场、其他辐射市场。区域基础市场游客受市场距离、区域文脉认同感较强(新奇感弱)和区域免费政策等影响,购买欲望较弱,主要集中在吃、行2个方面,但反复性最强,消费总体规模可观;北上广深核心市场游客经济基础好,消费层次高,一次性消费能力强,反复性较强,主要集中于地方文化性、康养性、生态性和休闲性强的旅游产品;其他辐射市场游客受客群总体消费能力和反复性均一般,主要集中在吃、住、行3个基础方面,附属消费较小。

依据客群特征可分为朋友,其次是亲子、父母、个人,最后是情侣。以朋友为主的客群,无性别差异,对住宿、交通、特色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产品要求较高,总体消费规模大;亲子、父母、个人群体相当,对住宿、交通、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消费一般;情侣客群,对住宿、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度假产品和互动体验产品要求较高,单体消费能力较强。

依据游客年龄特征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人和少年。青年市场,客群最大,反复性和消费欲望最强,消费能力较强,对交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产品和互动体验性产品要求较高;中年市场,反复性和消费欲望一般,消费能力最强,对交通、住宿、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较注重旅游服务品质;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场,客群较小,反复性最小,总体消费能力一般,对交通、住宿和文化产品要求高,最注重旅游服务品质。

依据出游方式可分为自由行、团队游和自驾游。自由行客群规模最大,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较强,最注重票价、交通、住宿及休闲旅游产品等;组团游客群规模较大,反复性差,单次消费能力一般,最注旅游服务品质、住宿和休闲娱乐产品等;自驾游客群规模较小,反复性强,单次消费能力最强,最注重交通、停车场和住宿等设施条件。

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多是在确定其某一项主要功能同时附加多个次要功能,辅以“1+X”开发策略,完善内部旅游产品。

生态保护型。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保育科研+研学观光+”策略,适度开展对生态环境低扰度的生态科普、自然教育活动和少量的探险活动。这类景区(点)一般位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大,资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山野型森林旅游区、原始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允许科学研究与观测,试验区可开展研学和观光等活动)

景区驱动型。以森林观光为主要功能,以“森林+观光+”策略,开发自然风光游览和动植物景观观赏等主产品,复合开发休闲、游乐、度假、研学、运动和研学等旅游产品。这类景区(点)资源依赖性强,一般具有强势的森林资源,常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包括郊野型森林旅游区(点)、森林公园等。

休闲驱动型。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休闲+游乐”策略,开发森林观光、消夏避暑、周末游乐等休闲娱乐型产品。这类景区(点)大部分为开放式或者年卡收费模式,多位于城市内或近郊区,规模较小,多为微、小、中型森林旅游区(点)。

度假驱动型。以度假为主要功能,以“森林+度假+休闲+游乐”策略,开发休闲和度假等旅游产品。多借势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设施+酒店/度假村为主要产品形态。这类景区(点)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但同时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如温泉、雪、海洋、沙漠、草原等,对森林资源要求相对较低,包括避暑、辟寒型,中、大型,近郊型等森林旅游区(点)。

综合开发型。以多项旅游功能为主,以“森林+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体育+”等,开发森林观光、度假、休闲、游乐等旅游产品。此类景区(点)多依据市场需求开发,空间上呈现多组团形式。这类景区(点)一般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包括城市内、近郊型的森林旅游区(点)。

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规划总面积2028.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8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约28%,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1500亿元。

森林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至2018年底约占全国游客接待总量的1/3。

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森林旅游的载体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基数大,但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超10万的不足总量的1/4。随着大众旅游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生态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森林旅游区(点)数量和服务品质化需求越来强,旅游产品逐渐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和研学等综合发展方式转变,旅游服务逐渐从特色化、定制化和精细化转变。

资源亮点。认识资源,资源怎样形成、历史、品种和深度利用等。

景区开发难点。森林旅游类景区存在4大难点,一是,用地,首先是用地规划,再是坡度是否符合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用地);二是,生态保护,区域内是否涉及公益类、防护林、水源林或者生态红线;三是,景区开发用水,涉及酒店用水、露营地用水和其他景区用水;四是,电的问题,怎样拉电等。

依据规划地森林资源情况、季节与气候情况、地处位置判断规划景区的类型,此类型判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类型交叉,多为承载空间及城市距离较差,如张家界为山地型和远郊型;另一种,可能的发展类型,如避暑、度假和冰雪、踏青观花、赏叶摘果等。

分两种情况,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另一种,以旅游开发为主。判断条件分两种情况,一种,政府文件及现有规划中对规划场地的定位,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为主;另一种,附属资源定位,如涵养水源地、饮用水库、防护林等,判断是以整片保护为主,还是部分保护部分开发。

依据主要功能确定及开发模式。保护方向更侧重保护,少干预,注重对资源本底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旅游开发方向,需以资源特色、资源组合、区域环境(气候、设施)、城市距离、市场距离和用地条件等为基础,确定其为景区驱动、休闲驱动、度假驱动或综合开发型。

依据开发模式、市场距离等综合确定面向市场群体。可对多个市场分类交叉分析,确定各类市场中主要群体的需求,明确目标客群。

开发理念,关系到景区(点)的对外形象、开发模式及旅游产品,通俗点讲,开发理念决定着景区(点)将来为游客呈现什么。

依据开发模式和目标客群需求,及国家发展战略、消费理念和行业趋势等的发展,确定开发理念和开发目标。

森林旅游产品注重3F(Fun、Free、Fresh),即“一种充满轻松乐趣,可以充分放松,无拘无束,体验自然清馨环境”的状态。

旅游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开发理念及目标是方向。产品本身由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构成。

森林旅游资源:本底资源,包括原始植物群落、彩色林、纪念林、古树名木、山涧溪流和珍稀动物等森林景观资源;组合资源,包括冰雪、温泉、海滩、草原、江河、湖库等。

森林旅游产品:一般包括森林观光、康养度假、研学科普、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等。景区(点)开发可依据景区开发模式,运用“森林+X”略,确定某一主要产品类型,并增加其他产品复合开发。

森林旅游活动:活动是产品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产品具体的打造思路。可据本底资源和选定的产品策划相关活动,为下一步项目建设和策划奠定基础。

观光产品:依托原始植物群落景观、彩色林景观、花卉景观等森林生物景观,开发森林生物观光旅游产品;依托红色抗战建筑景观、古典皇家苑囿和寺庙建筑景观、古典碑刻景观等人文建筑景观,开发历史建筑景观观光。开展生物观赏、摄影写生、山林徒步等活动。

研学产品:依托香山红叶、古树名木、森林保育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森林生态生态科普产品;依托古典皇家苑囿营造、红色抗战历史、佛教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研学产品。开展自然课堂、伟人事迹研究、皇家文化研学、佛教禅修、特色节庆等活动。

依据空间尺度,一般可分为区域旅游产品和经营实体旅游产品2类。

区域森林旅游产品:区域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多依据区域森林植被、动物、地形地势、江河湖库等本地资源及周边组合资源的特征,分区域、分类型进行规划,并对可拓展的旅游活动进行简要说明。

经营实体旅游产品:经营实体一般指森林旅游景区、森林旅游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等旅游场所。产品多指经营实体提供给游客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总称。一般依据经营实体开发模式和内部资源特征,规划设计直接面向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线消费活动。

依据规划场地的特点,如地形、林斑、生物栖息地等特征单元,森林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水源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及旅游产品概念性布置位置等,综合确定空间规划。

国内森林旅游区大多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开发容易打破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这一特点存在3种普用空间规划模式,如下:

以“林内保护,林外开发”策略,构筑“林内观学,林外游乐”空间模式。森林内部尽量少规划大体量的旅游项目,以保护森林环境为主,可进行地干扰的观光、徒步、研学、科普等活动;林外寻找合适地块配置相应旅游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

依据森林多依赖山地的特性,以“山上保护,山下开发”策略,构筑“山上观学,山下游乐”的空间模式。山上以森林保护为主,开发地干扰的神态研学、自然科普产品或配置少量的探险和运动产品;山下以合适的地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停车场、厕所、对外交通和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游客中心、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设施。

平原或森林匮乏区,以森林资源为核心,以“核心吸引,分层拓展”策略,构筑“心内文化,心外游乐”的同心圆式空间规划,分层逐步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序上,按照与森林核心区的距离、对外交通等因素,将可建设用地划圈分层。森林核心区以“软开发”为主,突出整体氛围,塑造景区文化内涵等,增强吸引力;核心区圈层外以“硬开发”为主,建设配套设施建,并依据景区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向外拓展。

项目是产品的产品的具象化。在旅游规划中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区域规划,多以景区、旅游区、度假区、旅游小镇等大尺度的经营实体为主;第二层次,经营实体规划,多以小尺度的景观、文化、运动等主题单元区为主,是直接面向游客的一线消费场所。

依据森林资源保护特性,一般可分为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鼓励开发等3中项目:

严格保护:多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区等为主。在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缓冲区适当进行科学研究和森林监测等科研项目,试验区以低干扰的生态研学、自然科普项目为主,增加探险和运动等复合项目。可开展博物馆、科普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研学营地、森林徒步基地、丛林穿越等项目。

有限利用:多以生态脆弱的森林为主,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及森林保育功能为主的区域。在森林保护的前提下,限制性利用森林资源。在保护约束下,加强森林、山地及其他附属资源的自然景观挖掘,以观赏游憩为主,适度复合开发观光、运动、休闲、游乐、度假旅游项目;提升观光游览设施,完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鼓励开发:以无限制条件或较小的森林区域为主。以旅游开发为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区、森林小镇等设施体量较大的项目。

依据规划区域的开发模式,融合规划区域特色资源和文化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在确定某一项主体产品衍生项目基础上,可复合多重产品衍生项目。

“森林+康养+香文化”为主,开发了森林SP、森林心理诊疗室、森林日光浴、森林瑜伽、养生论坛、医养园等项主体目,辅以香博物馆、香疗等项目。更拓展了“森林+康养+香文化+运动+知情文化”等常规旅游复合项目,森林自行车赛道、森林骑行驿站、森林星空营地、森林音乐草坪、知情博物馆、知情公寓等项目。

森林游线组织要遵循突出特色、节约时间、动静结合和环线游览等原则。游线组织一般分3种情况,主题型、时间型和综合型,配置适当交通方式,适当穿插食、宿等。

主题型:主题型游线一般以某类文化、现象、运动等为主体,进行项目点的串联,供游客自由组合安排。

时间型:依据景区游客停留时间,串联不同的项目点,设计不同游览时间的线路,可做1日、2日、3日游线等,内容分精华型和主题型等。

综合型:一般依据游客需求定制的游线,多为精华型、主题组合型等,可依游客要求自由组合。

二、森林公园设计规划要点是什么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用地多为自然的山峰、山谷、林地、水面,是在一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营林措施和园林艺术手法,突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在进行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艺术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如果忽视这点,在森林公园中大兴土木,加入过多的人工因素,则会使森林公园丧失其自然、野趣的特征与优势。

在森林公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应注意林道及林缘、林中空地、林分季相和透景线、眺望点等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

在森林公园内组织开展的各种游憩活动项目应与城市公园有所不同,应结合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在城市公园中无法开展的项目,满足城镇居民向往自然的游憩需求。依据森林公园中游憩活动项目的不同可分为:典型性森林游憩项目,如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林中骑马、徒步野游、自然采集、绿色夏令营、自然科普教育、钓鱼、野生动物观赏、森林风景欣赏等;一般性森林游憩项目,如划船、游泳、自行车越野、爬山、儿童游戏、安静休息等。

开展各种森林游憩活动对森林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不适当的建设项目、不合理的游人密度会对森林游憩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游览系统规划中必须预测出各项游憩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从而在规划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在经营管理上制定不同的措施。

森林公园除与主要客源地建立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森林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应注意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根据游客的游兴规律,组织游览程序,形成起、承、转、合的序列布局。应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

森林公园内应尽量避免有地方交通公路通过。必须通过时,应在公路两侧设置30-50m宽的防护林带。面积大的森林公园应设有汽车道、自行车道、骑马道及游步道,按其使用性质可将森林公园内的道路分为主干道、次路、游步道三种。一般道路应占全园面积的20/0~3%,在游人活动密集区可占50%~lO%o.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外围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1)餐饮。餐饮建筑设计应符合JCJ64-19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住宿。应根据旅客规模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合理确定旅游床位数。旅游床位建设标准宜符合下列要求:高档28~30平方米/床;低档8~12平方米/床。森林公园中的住宿设施,除建设永久性的宾馆、饭店外,应注重开发森林野营、帐篷等临时性住宿设施,做到永久性与季节性相结合,突出森林游憩的特色。

(3)购物。购物建筑应以临时性、季节性为主,其建筑风格、体量、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医疗。森林公园中应按景区建立医疗保健设施,以便对游客中的伤病人员及时救护。医疗保健建筑应与环境协调统一。

(5)导游标志。森林公园的境界、景区、景点、出人口等地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导游标志的色彩、形式应根据设置地点的环境、提示内容进行设计。

(1)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开展森林游憩活动,对森林植被最大的潜在威胁是森林火灾,游人吸烟和野炊所引起的森林火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森林火灾会毁灭森林内的动、植物,火灾后的木灰有时会冲入河流使大批鱼群死亡,森林火灾还会使游憩设施受损、游客受到伤害。

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措施及方法有:

1)在规划设计时,对于森林火灾发生可能性大的游憩项目,如野营、野炊等,应尽可能选择在林火危险度小的区域。林火危险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林木组成及特性、郁闭度、林龄、地形、海拔、气候条件等因素。

2)对于野营、野餐等活动应有指定地点并相对集中,避免游人任意点火而对森林造成危害。同时,对野营、野餐活动的季节应进行控制,避免在最易引起火灾的千旱季节进行。

3)在野营区、野餐区和游人密集的地区,应开设防火线或营建防火林带。防火线的宽度不应小于树高1.5倍。但从森林公园的景观要求来看,营建防火林带更为理想。防火带应设在山脊或在野营地、野餐地的道路周围。林分以多层紧密结构为好,防火林带应与当地防火季的主导风向垂直。

4)森林公园中的防火林带应尽量与园路结合,可以保护主要游览区不受邻近区域火灾的影响。同时,方便的道路系统也为迅速扑灭林火提供保障。

5)在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应建立相应的救火设施和系统。除建立防火林带、道路系统外,还应增设防火通信设施,加强防火、救火组织和消防器材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游人和职工的管理教育,加强防火宣传,严格措施,防患于未然。

(2)森林公园病虫害防护。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给游人一个优美的森林环境是森林公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方法如下。

1)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营造针阔混交林是保持生态平衡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抗病育种。

2)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生态结构状况,适时地采用营林措施。及时修枝,抚育,间伐,林地施肥,招引益鸟、益兽等,可长期保持森林的最佳环境生态。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害虫,通过一系列生物控制手段,打破原来害虫与天敌之间形成的数量平衡关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相对平衡。

4)物理、化学防治。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而化学防治只是急救手段。近几年来,高效、低毒、残效期长、内吸性和渗透性强的杀菌剂、烟剂、油剂及超低量喷雾防治技术有所进步。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1)给、排水。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造景用水和消防用水。给水方式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水质要求良好,应符合GB5749-200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源地应位于居住区和污染源的上游。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排水方式一般可采用明渠排放,有条件的应采用暗管渠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或洼地。给、排水工程设计包括确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

(2)供电。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方便。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现有电源,在无法利用现有电源时,可考虑利用水利或风力自备电源。供电线路铺设一般不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

(3)供热。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保护环境、节省投资、经济合理的原则。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利用余热,供热方式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集中供热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应按“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供热工程设计为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

(4)通信。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规划,组成完整的通信网络。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邮政网点的规划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选定、设施设备选型等。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1、森林生态旅游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应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2、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3、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4、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5、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1.2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长江为例,上游大量兴建旅游设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游客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促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

第三、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每年接纳的生活污水达304. 56万t;作为“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景区内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2000t旅游垃圾、25万t污水,生活区内水体大肠杆菌超标15倍,细菌总数超标22倍,而景区内每年燃放的鞭炮则多达2亿多响。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肃省林业厅组织了首届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参加的49名学员中仅有5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0%,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的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其余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浓,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的相关系统。政府必须用立法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把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非旅游区和旅游区两部分,少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应划分为非旅游区,禁止任何商业性旅游,以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确定环境容纳量,并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地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要想使森林生态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及其周边社区,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认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提交给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虑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的基础工作,科学的规划应把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行事。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为主线,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规划设计时,应反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并加强配套建设,配备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精心设计和打造,将其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典型区、精品区,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森林旅游规划设计和森林旅游项目策划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规划设计 森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