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都江堰的介绍200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都江堰的介绍200字以及它山堰 它山堰历史介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它山堰风景区的简介
它山堰在宁波市区西南方向的鄞州历史名镇鄞江桥镇西边的它山旁,为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玮主持建造。
它山堰“垒石为堰于两山间”,全长134.6米,宽4.8米,今能见到的高约10米,左右各置石阶36级。堰体用大条石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它山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1160余年,仍基本完好。它山堰古水利工程技术引起国内外水利界瞩目。
溪涧潆绕,群峦怀抱中的它山堰,山水秀美,周围还有冷水庵,岩寺与禅岩洞、云石庵、古城畈、贺知章钓台以及古石岩等人文景观多处,尤其是不远处的鄞江镇,历史悠久,享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
二、它山堰的特点
它山堰是一种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引水灌溉或供应居民用水。以下是它山堰的几个主要特点:
1.水源保护:它山堰通常建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由山体与河流之间的狭窄峡谷构成。这种地形特点可以确保水源的相对稳定和清洁,减少水污染的风险。
2.抗旱能力:由于其建造在山区,它山堰具有较高的储水能力。在干旱季节或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它山堰能够积蓄足够的水量,提供持续供水,满足农田灌溉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3.引水方式:它山堰采用重力引水的方式,即利用高差原理将山上的水引导到下方的灌溉渠道或水池中。这种简单而有效的引水方式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4.历史悠久:它山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工程大多建于山区农村,在为农田提供水源的同时,也扮演了社区生活的重要角色,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它山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山区水资源的利用需求,但也需要考虑到其不足之处,例如对水资源的浪费、易受洪水破坏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水利工程也逐渐取代了部分传统的它山堰。
三、它山堰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在它山堰未建以前,鄞江上游诸溪来水尽入甬江之中,民不得用,而海潮又通过甬江上溯,又使民不堪饮,禾不堪灌,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山堰工程应用了都江堰的施工经验。在河上作堤,把上游的来水分别纳入大溪和鄞江中,平时七分入大溪,三分入鄞江,涝时七分入鄞江,三分入大溪。大溪的水,引入宁波,蓄潴在日、月两湖之中,一面供居民饮用,一面又可修渠灌溉附近七乡农田。为了保持水库和渠道有一定的水量,又在大溪上修了三座堨(节制闸),以调节水量,这样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可利用潮汐的顶托,纳淡水入湖,这样不但发挥了灌溉作用,同时又防止了海潮袭击和咸水内侵,解决了城市的用水问题。这是唐代的水利建设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四、它山堰为什么读tuo
它山堰的发音的确为tuō,是沿用古音而来。
它山堰(Tuōshān Yàn),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它山[9],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
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洪涝灾害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发生干旱灾害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14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关于都江堰的介绍200字,它山堰 它山堰历史介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都江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