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注释

知源网 10 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注释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注释-第1张图片-知源网

一、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诸子喻山水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

通假字 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

古今异义 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拒绝,今义:不选择、小资助。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11.明主不厌人古义:通「餍」满足,今义:讨厌。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今义:声音。17.故声闻过情古义:实际;今义:感情。18.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19.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20.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21.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2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帮助,今义:锋利。23.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24.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25.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26.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27.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替换,今义:容易。28.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29.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一词多义 1.于仲尼亟称于水(对)何取于水也(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故几于道(与)天下莫柔弱于水(比)2.而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可立而待也(表修饰,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3.之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4.为苟为无本(是)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难为言(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譬如为山(堆积)5.善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知者动(活泼)动善时(行动)7.下以其善下之(处……下游)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明主不厌人(同「餍」满足)士不厌学(厌倦)9.乐知者乐水(爱好)读「yao」知者乐(快乐)读「le」10.舍以道为舍(归宿)不舍昼夜(停留,止息)

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知者乐(感到快乐)2.仁者寿(长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6.君子之志于道也(有志)7.居善地(安于卑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变小)(四)动词活用作名词:1.故声闻过情(wen名声)2.动善时(行动)(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帮助)(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日月有明(光辉)3.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4.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5.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6.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7.太山不立好恶(好恶之心)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2.苟为无本。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二)被动句:1.沟浍皆盈。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门下(学习)就难以被(其他)的议论所(吸引)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三)省略句:1.不舍昼夜。(省略主语)(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省略介宾)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打仗根据敌人(变化)取得胜利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5.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四)状语后置:1.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2.何取于水也?(于水取)(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6.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7.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五)宾语前置:1.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遍覆下)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就不能覆盖整个大地。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尔,「之」作标志)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然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4.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它们的干涸,可以站着等待。5.何取于水也?从水中得到什么呢?(六)定语后置:源泉混混。(混混源泉)滚滚的源头活水。(七)固定句式: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能成为百川(所汇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2.以其无以易之。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 1.为山:用土堆山。2.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3.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4.平地:用土填平洼地。5.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6.进:前进。指继续堆土。7.往:前进。8.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10.大人:指君主。11.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12.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13.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毒,残害。伏,潜伏。14.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交,同。朴,纯朴。舍,房舍,引申为归宿。15.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16.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17.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18.辞:推辞,拒绝。19.厌:满足。20.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21.知:通「智」。22.乐(yao):爱好。23.乐:快乐。24.寿:长寿。25.川上:河边。26.逝者:指流逝的时光。27.斯:这,指河水。28.舍:停留,止息。29.徐子:名辟,孟子弟子。30.亟(qi):屡次,一再。31.混混:同「滚滚」。32.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33.放:到达。34.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35.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36.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37.浍(hui):大沟。38.涸(he):干涸。39.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40.声闻(wen):名声。41.情:实际。42.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43.小:以……为小。44.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45.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46.术:方法。47.明:光辉。48.容光:小缝隙。49.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50.利:帮助。51.处众人之所恶(wu):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52.几:接近。53.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54.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55.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56.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57.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58.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59.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60.尤:过失。61.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62.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63.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64.兵形:即作战方式。65.制流:控制流向。66.制胜:取得胜利。67.常:固定的。68.因:根据。69.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第一则(譬如为山)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天下莫柔弱于水)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夫兵形象水)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喻用兵方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诗词作品:诸子喻山水诗词作者:【先秦】先秦诸子诗词归类:【山水】、【哲学】

二、八上语文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战争停息,太平无事了。”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形成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三、《孟子三则》全文翻译是什么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4、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5、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6、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7、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8、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9、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10、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OK,关于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和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注释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原文 古义 今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