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腋下体温37.5°c是发烧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腋下37度算发烧吗 腋下37.2℃其实已经发烧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38.6度成人算发烧吗
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腋窝)。日本自然养生专家石原结实博士则提出了更精确的范围:理想体温是36.5℃~36.8℃。体温在24小时内略有波动,凌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一般不超过1℃。
不同人群的体温略有差异,儿童体温略高,可达36.8℃~37℃;婴儿和老人的体温较低。女性的平均体温比男性高约0.3℃,还会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正常女性排卵前,孕激素少,体温一般为36.2℃;排卵后,体温急剧上升,增幅可达0.3℃~0.6℃,使基础体温升至36.7℃左右。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最新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上的一项研究:发烧后可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这样可以帮助提高清除病原体能力。
研究发现,当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与α4整合素结合在一起,大大加速免疫细胞移动,好比把普通“运送车”升级成了“跑车”,让免疫细胞更加快速赶往感染部位,帮助人体战胜疾病。
一方面,只能在体温达到38.5℃以上,才能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起到加速对感染清除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是高热后6个小时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旦热休克蛋白90被成功诱导表达,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也可维持大约48小时。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发烧了,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体温提醒了我们什么?什么样的体温最正常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认识!即使发烧38.5℃也可等等再吃退烧药
二、体温多少度算发烧
1、体温一旦超过了摄氏37度就属于发烧。
2、医学研究证实,免疫细胞的作战能力会随体温的升高而增高,同时高体温也使血液中的铁离子浓度减少,造成病原体生长所需要微量铁离子供给不足,进而抑制病原体发育,这些才是抗病的主力,药物只是外援。
3、所以,如果在发烧一开始就服退烧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体温不超过摄氏38度,且精神、食欲没有受到影响时,可以将冰块置于额头缓解不适,同时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吃一些富含营养且清淡的食物。
4、发烧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身体中蛋白质分解加速,多喝水、多排尿、多排汗等帮助康复的措施,同时也使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排出量大大增加。
5、服用各种药品之后的药物代谢也需要消耗B族维生素。可见,发烧时补充鸡蛋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对病人是有帮助的。
6、发热减弱消化酶的活力,导致消化食物的功能下降,进而可能引起食欲不振,胃口不佳。此时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适量且营养丰富,可进食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谷类食物,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维持或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健康。
7、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腹泻、流鼻血、发烧生五种病反而是好事
8、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发烧时不能吃鸡蛋,是真的吗
三、人类再也没有37℃的正常体温了,意味着什么
这个只能说是人类进化的必然,因为人体37度的参考标准已经存在近200年了,虽然从生物进化角度讲,200年只是弹指一瞬,不足以这么大幅度的降低人体温度。但别忘了近200年时间,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抵得上以往几千年,尤其是体力劳动方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都会使人体平均体温出现降低,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形容当前的人体条件:寿命比以前长了,但生命质量却没有以前棒了。
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通过新陈代谢、体力劳动、血液循环等,产生了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恒温动物”。这种体温调节机制是人类在几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除了上述条件外,过程中可能还有与病毒抗争的因素,因为我们都知道人体发烧的过程就是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37度的体温足以杀死大部分病毒,确保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
最初的人类通过狩猎获得食物,现代人类通过种植获得食物,虽然方式不同,但不管狩猎还是劳作,身体肯定都处在运动过程中,所以在以往几千年甚至万年的时间里,人体新陈代谢基本保持一个速度,所以平均体温处在37度左右。然而,近百年时间,因为科学技术的逐渐创新,人类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人类的双手,人类不再需要背负大量的劳作,所以新陈代谢在不知不觉中便降低了速度,从而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体温。
另一个就是抗生素的发明使用,以往人类生病、病毒感染等,顶多使用草药辅助治疗,身体恢复主要还是得靠个人身体素质,也就是完全通过自身与疾病进行抗争,虽然疾病死亡率比现在要高很多,平均寿命也远不及当前,但只要是能扛过疾病,留下来的都是“精英”,身体素质绝对没得说。在与疾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人体温度起的作用非常大,然而当前面对疾病时,不管大病小病,人们都选择吃抗生素类药物,并且产生了依赖性,久而久之身体素质自然出现滑坡,体温也就相应降低。
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以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肯定还会持续延长,但相应的人体平均温度还会持续降低,因为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大部分的出发角度都是为了解放人类双手,减少人类自身的肢体劳动,当未来人类只通过大脑就可以支配所有事项时,平均体温降低到何种程度,甚至都不敢想象。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自然科学课上学到的人体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长期以来笔者也以此作为正常和异常体温的界限。从去年疫情发生到现在,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会非常留意自己的体温,而且出门的时候被测温已经成为常态,这个期间相信许多人都发现,原来自己正常的体温值肯定都要比37摄氏度偏低一些,而一些小区、商场等场所也将体温高于37.3摄氏度作为发热的标准。为什么人类的正常体温,现在要比过去发生偏低的现象呢?
人体的皮肤既有将人体内部与外界隔离开来、提供有效阻止体内水分散失、电解质消散、外界物质侵入等作用,同时又起到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人体皮肤从结构上看共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其中在表皮中含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在真皮中还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相当于无数个灵敏的“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多种多样,不同的感受器,可以分别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刺激、冷热刺激、痛觉刺激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刺激,形成相应的生物电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最后汇集到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然后在大脑的判断下,形成反馈信号,再传回给神经系统,进而支配肢体行为。
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冷刺激信号就会传输到大脑,大脑反馈信号推动身体不由自主地打颤,骨骼和肌肉收缩,身体相应器官和组织产热量增加,防止体温下降。同时,皮肤和其中的血管也进行收缩,血液流动速度放缓,皮肤表面的温度下降,水分蒸发明显减少,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失程度变低,身体内部的温度也就保持相对恒定了。
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热刺激信号传递给大脑,反馈的信号重点推动皮肤血管的扩张,同时骨骼和肌肉变得舒张,产热量降低,血液流动速度变快,皮肤表层的温度上升,汗液生成速度加快,体内热量向外散发的效率变高,也保障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包括人类在内的恒温动物,之所以会比变温动物更加适应环境,主要是体温的相对恒定,可以确保体内的生化酶,可以更加高效地维持体内的各项生化反应,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些生化酶,一般对温度都非常敏感,温度太高和太低,都会抑制生化酶的活性,在活性降低时,变温动物不是因为环境温度高设法寻找低温环境,就是因为环境温度低而寻找外部热源,或者干脆休眠,这种生活习性显然不利于它们抢占更多的生态位。
在世界范围内,到处都充满着细菌、病毒、真菌等微小生物(病毒是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特殊群体),其中有一些对生物身体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益,但是还存在着一批对身体有害的,如果被有害微生物感染,那么对生物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都会产生严重威胁。而绝大多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对温度也十分敏感,适应的生存温度范围为4-38摄氏度。
对于动物个体来说,体温的升高,的确有益于杀灭侵入的病菌,但同时也会带来维持体温所需要的能量投入增加问题。也就是说体温太低,杀灭不了病菌,体温太高,就需要进食更多的食物来获取维持体温的能量,因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恒温动物最后都会在能量的投入和收益方面,演化出了一个平衡点,其中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体温平衡点就是37摄氏度,鸟类的体温平衡点略高一些,一般在40-42摄氏度之间。
19世纪,德国的研究机构曾经对2万余人的体温(腋下体温)进行了测量,发现基本维持在37度左右,当时就把37摄氏度作为人体的正常体温。可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很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又对人类的体温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确测量,在排除体温计问题、测量误差的因素外,最后测得的体温普遍在36.5-36.8摄氏度之间,这表明近200年来,人类的正常体温值的确是呈下降趋势的。
由于温度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以及与病毒进行抗争的一个标尺,人体平均正常温度的下降,也就从侧面表明这两方面的强度,在发挥功能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下降。我想,在新陈代谢方面,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农业生产,在现代化机器的辅助下,人类现在的体力消耗水平要远比200年前低,从而无形中慢慢降低了新陈代谢的水平,身体内部产出的热量变小,体温因而呈现下降趋势。
从与病毒进行抗争方面,在200年以前的社会,由于医学水平不甚发达,人类所面临的病菌侵扰、疾病的发生率都要比现在高得多,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病菌的抗争中,需要较高的温度来保障杀灭病菌的效率,一些身体素质差、免疫系统低的人群,在与病菌的抗争中就会处于下风,甚至直接因病菌感染而产生重大疾病引发死亡,所以人的平均寿命较低。后来,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特别是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在遇到疾病时,可以因病施药,提升了身体抵抗病菌的能力,人们不需要再需要较高的体温来进行保障了,这样人的自然寿命自然延长,但同时也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免疫系统能力整体上也在持续降低。
除此之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加速了体温的下降,比如保暖衣物的多种多样、食物来源的日益丰富、室内温度的辅助保持(暖气和空调)等等,也都对人体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加持作用。综合以上的各种因素,有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得出每十年人类的整体体温会下降0.05摄氏度左右的结论。
由于疫情期间天天被额温枪扫,很多小伙伴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很少有人体温超过37 C,甚至国家还将37.3 C作为发热隔离的标准。这就有点让人纳闷了,小时候课本上说“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吗?但为什么现实中大部分人的体温都不到37?
其实不止普通人,研究人员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并且是从1992年开始就出现质疑了。
首先我们得从37 C人类体温这个标准是怎么指定的说起。
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莱茵霍尔德·奥古斯特·温德利希在莱比锡市收集了2.5万人的腋下体温数据。这些体温数据从36.2到37.5不等。温德利希取中间值,确定了人体温度大约为37的标准数值。
在当时来说,由于其研究的全面性和严谨性,这个标准是完全具有权威性并适用的。
但是你估计也看出了问题,那就是这是1851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距今已经169年了,而由于现代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复繁复劳动的场景很少了,新陈代谢的降低,必然导致人体温度和这个“远古”的标准出现差距去,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了。
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相当于每十年(原文为per birth decade)体温下降了0.03。也就是说,如今人的平均体温大约是36.6,而不是教科书上的37标准体温设定。
而导致人体温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个。一是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人体代谢下降,二是医疗水平提升导致的人体慢性炎症等病症的减少。
这侧面反应的是人体寿命的提高,对比37 C标准体温设定年代38岁的平均寿命,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76.5岁,提高了不止一点。
少病、新陈代谢低、更注重健康,使人类体温降低的同时,寿命更长久。
当然,像题主说的,体温的降低导致人的免疫水平降低,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如果一个人天天与病毒斗争,体温自然低不了,免疫功能也必然强大。
我们也不必纠结于37 C体温标准,毕竟,医生量体温并不是非这个温度不可,一般口腔温度36.3 C~37.2 C都是正常的。
这个事情确实发生了,之前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但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测量体温,大多数人的体温都在37一下,然后我们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自19世纪以来,人体平均体温一直在下降。
那时,德国医生确立了(37摄氏度)98.6华氏度的标准温度。
但自19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1868年的一本书中公布了这个数字。
最近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英国患者的平均体温是(36.8)97.9华氏度。
“我们的体温不是人们想的那样,”帕索内特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每个人从小到大学到的我们的正常体温是98.6度,这是错误的。”在一项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电子生活”的研究中,帕索内特和她的同事分析了联邦军中内战退伍军人的体温。
这些士兵的服兵役、医疗和养老金记录数据从1862年到1930年都被考虑在内,其中一些出生于19世纪初。
其中一组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其中包括1971年至1975年的数据。
另一个是来自斯坦福转译研究综合数据库环境的临床数据。
它包括2007年至2017年期间从斯坦福医疗保健中心寻求治疗的成年患者的数据。
研究人员分析了677,423个温度测量值,并开发了一个逐步内插温度的线性模型。“我们发现温度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我们不能仅仅用使用的温度计或他们测量温度的方式来解释这一点,”帕桑内特在播客中说。帕索内特补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的家和卫生状况都有所改善。
人们也更健康了,并指出那些生活在19世纪的人“只是生活得很艰难。”
他们有更多的感染-像肺结核、梅毒和风湿性心脏病-他们生活在更恶劣的条件下…。
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艰苦的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保持健康,他们不得不一直提速身体。“相关:如何躲避办公室里的病虫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90年代初至中期出生的男性的体温比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的平均体温低1.06华氏度。
研究人员发现,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出生的女性的平均体温比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摄氏度)0.58华氏度。
通过这些计算,体温平均每十年下降0.05华氏度。“从生理上讲,我们只是和过去有所不同,
“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包括我们家里的温度,我们与微生物的接触,以及我们可以获得的食物。(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不需要在继续升高体温来维持代谢)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尽管我们认为人类是单形性的,在所有人类进化过程中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并不是一样的。
我们实际上在生理上发生了变化。“
疫情期间各处测体温引发我的感叹,全球60多亿人口,为什么体温差异这么小,谁能说出原因来
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我觉得就像全球因为臭氧空洞问题变暖一样,未必是那么回事儿,只是一种说法罢了。人类乃至动物在自然界存在几万年了,自然规律哪能那么容易被人类文明所改变,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再过几万年呢,难道人类进化成冷血动物不成?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咱别说近200年,就说近50年吧,小时候去医院看病一直说正常体温是36.5,没变过啊,抗生素大量使用也是近50年以内的事,再往前推抗生素并没有大量生产使用吧。
再说体温这事,是一个统计概念,不是一个特定值,一个人的体温,在全身各处是不同的,在全天候内也是变化的,甚至躺着和站着,穿衣多少,环境温度变化,情绪变化,体温都会有0.5左右的变化。
还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年龄人种,体温都有差别,怎么统计的数据得出的这种结论?
这些都是问题,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一种炒作,就像前些年人们听信人体分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一样,其实没那么回事,又比如说全球变暖了,是冰箱制冷剂把臭氧层损坏了,事实证明臭氧层后来自然又恢复了,可气候没什么变化,南极冰川照样在缩小。
所以说,人类不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人类目前还不具备干扰自然规律的能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有些说法恰恰是为了迎合某些人自大的内心,不断编出一些新闻来博眼球,对于这种东西,看过去就完了,信不信都无所谓。
怎么大多数人都说正常体温是37度,为什么我小时候医生却说腋下温度正常的是36.5度呢[抠鼻][抠鼻][抠鼻]
去年冬天我去商场,门口的工作人员拿着额温枪给我测体温,先是测额头,测完又让我伸出手测手腕,接着又说,把手臂露出来吧,我说咋啦?
他说你体温太低了,只有34度!不正常啊?
我说本来我就在外面走了一段路,挺冷的,还用伸出手臂测吗?他说那就不用了吧。
温度高了38度让人紧张,34度太低了,也让人不理解。
我这人体温本身就低,记得以前去一个体验店,店员让每个人体验前测一下体温,那时候我就没有36度,店长还说我要注意身体,体温低的人抵抗力低。
可是我真的不爱生病,平时根本没有感冒,发烧,咳嗽之类的,有的只是颈椎,腰椎,心脏,早搏,最近血糖稍微高点这类的疾病困扰。
以前都说人正常体温是37度,现在测很多都达不到了,人们的体温普遍低,这也应该引起重视了,体温降低,抵抗力就相对减弱,多多锻炼身体,跑步,跳舞,泡脚……提升自身的身体代谢率,提升免疫力,让身体健康长寿!
我一直以为,30度就已经够热了,没想到你们居然还要37度才能满足,看来是我想多了
四、小孩腋下体温37.2度算发烧吗
小孩腋下体温37:2度不算发烧。小孩子的新陈代谢处在偏快的状态,一般会体温略高于成人体温,小孩子正常的体温是36度到37.3度之间,37.2度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所以37.2度不算发烧,是属于正常的体温。
测量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就是反映宝宝正确的温度。温度计的测量方法口测法、腋测法、额温计。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发烧的预防工作,要做好呼吸道感染炎症的预防工作,以及肠胃道感染炎症的预防工作,同时也需要做好病毒感冒的预防,能够降低发烧的可能性。
诊断发热以腋下体温为标准,当腋下体温在37.3℃以上时才诊断为发热,测量孩子体温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于腋下体温37.5°c是发烧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